撰文/葉于甄 攝影/麥翔雲
經過重新設計
賦予舊物二次生命的可能
「保留與文化、生活的連結,試著從回收材料中創造新東西。」
CULTU-RE 文化實驗創辦人羅盛彥喜歡接受新挑戰,將那些生活中、工業裡看似廢棄物的材料,經過重新設計後,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創商品。
成立 2014 年的 CULTU-RE 文化實驗,憑藉著獨特美學與設計,重新讓舊物擁有新生命,繼續陪伴人們過生活。
舊物,乘載著人們的回憶與文化
「有沒有可能不要用全新、傳統生產的方式,透過來自生活中的回收材料再製成新的物品?」
身為設計師的羅盛彥來說,利用回收再製新物的並不是歷經破壞、還原成材料原有的樣貌,而是保留著舊物、回收材料在第一次出工廠時的樣貌。因為這些從生活裡汲取回收材料、舊物,有著人們使用的痕跡、承載著回憶,當藉由重新設計,讓物品原來的用途、型態發生改變,成為另一項新產品的同時,更能快速地與人們產生共鳴。
像是「回收過期日曆再生筆記本」這款深受外國人喜愛的文創商品,充滿著台灣的各種文化符碼,如農民曆、節氣等。但這些日曆紙還未成為筆記本前,原本結局卻是進入垃圾場裡,「在印刷廠、書局等,這些過期日曆擺放在倉庫十分久,可能都還未拆封,但只因內容過期就要面臨被扔掉的結局。」
羅盛彥說,小時候通常新的一年開始時,人們會一頁頁將日曆紙撕下,到了年中或是九月、十月,大人們逐漸忘了撕日曆的習慣;這時,日曆紙就成為孩童畫畫、塗鴉的圖紙、隨手筆記的便利紙。「變成筆記本後,賦予日曆紙新的用途,也延續日曆紙上的台灣常民文化。」
沒有浪不浪費,只有能不能改變
除了日曆紙外,廣告帆布、牛奶盒、飲料利樂包、學校運動服等,經過羅盛彥巧思設計後,搖身變成萬用包、飲料杯套,但這些極具創意的商品背後卻是困難重重。
困難的第一步,就從收集材料開始,「像是牛奶盒的材料收集,我就很像怪人,到處跟人家要回收的東西」
羅盛彥笑著說。此外,回收材料另一項問題來自原有設計上的限制、多素材的混搭使用、前期清潔處理以及難以統一規格化等局限,加上要找到願意製作的師傅、能量產的工廠也是一大難題,都讓「重新設計」之路阻礙重重,但對他來說,在有局限的範圍裡,讓製作材料的變化與可能性極大化事一件有趣且挑戰的事。「物品沒有浪不浪費的問題,只有能不能透過重新設計,讓它重新回到使用循環裡。」
在丟掉前,思考一下再利用的可能
「與其說,讓大家試著在生活上、使用上有沒有改良、重新設計的可能前,應該更要抱持著『惜物』的心。」羅盛彥認為,就像是膳魔師,使用金屬材質,耐用性佳也不易損壞,不像塑膠這類一次性用品。面對循環、永續生活時,羅盛彥抱持著在丟棄前,先思考一下這樣物品還有沒有再次被利用、重複使用的機會;就算要扔棄,也要做好清潔,讓它能進入回收系統的機會。
CULTU-RE 文化實驗
官方網站
FACEBOOK
更多內容 READ MORE
藏著綠色夢想的冰淇淋
隱身深山曠野的苦茶樹園
復甦土地的油甘果園